旨在制定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球條約以應對塑料污染的國際談判在日內瓦無果而終,各國未能彌合在所需行動范圍上的深刻分歧。
185個國家的代表于8月5日至14日舉行會議,試圖達成一項協議。此前,三年間進行的六輪政府間協商(INC)均未達成共識。談判在周四的截止日期后徹夜進行,但分歧依然存在:一方主張該條約應限制塑料生產并逐步淘汰有毒化學品,而另一方的石油生產國則更傾向于將重點聚焦在后端廢物管理上,美國也加入后者陣營。
來自185個國家的代表齊聚一堂,努力達成一項協議
塑料是現代生活的基礎,無處不在,美國塑料制造商協會主席Ross Eisenberg表示。此處的首要任務應是終結塑料污染,而非終結塑料生產,他補充道,并警告稱用替代材料取代塑料可能會引發不可預見的問題。
與會代表對為期10天的談判未能產生任何協議表示失望,甚至憤怒。
古巴代表稱,一個歷史性的機遇已經錯失。但我們必須繼續前行,緊急采取行動,他們表示,地球以及今世后代都需要這項條約。
哥倫比亞方面則稱:談判一直遭到少數國家的阻撓,這些國家根本不希望達成協議。
代表14個太平洋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發言時表示:對我們這些島嶼而言,這意味著如果沒有全球合作和國家行動,數百萬噸塑料垃圾將繼續被傾倒在我們的海洋中,影響我們的生態系統、糧食安全、生計和文化。
高目標聯盟(包括歐盟、英國、加拿大以及許多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支持在生產階段解決塑料問題。而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俄羅斯、伊朗和馬來西亞在內的志同道合國家集團則反對這種做法,認為應注重后端廢物管理。
中國的發言還是讓人一亮,特別是指出:塑料污染復雜性遠超預期,貫穿生產、消費、回收和廢物治理全鏈條;塑料污染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問題相互交織,任何單一方案都難以破解。過去三年多來我國交出了塑料污染治理的扎實成績單,包括完善法規制度、強化污染管控、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有步驟禁限、減少一次性非必要塑料制品使用,推動可持續生產和消費的具體措施和成效。
會談主席Luis Vayas Valdivieso于8月13日基于有限的共識領域擬定了一份草案文本,但遭到雙方拒絕。8月14日午夜后產生的修訂版也未能促成協議達成,談判代表在日出前得出結論:無法取得進一步進展。
進一步談判的基礎
不過,歐盟認為最新草案為重啟談判奠定了良好基礎,南非也強調進程不能就此結束,這為第七輪談判留下了一絲可能。
全球每年生產的塑料超過4億噸,其中一半用于一次性產品。在產生的塑料垃圾總量中,15%被收集用于回收,但實際僅9%得到回收利用。約46%被填埋,17%被焚燒,22%管理不善并成為垃圾。
?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廢物與資源工程副教授Costas Velis博士表示:我們確實需要改進回收利用......但我們實在不能指望這能解決塑料方面的所有問題。